高铁上看风景(作者:张莉 朗诵:劳春燕)
有一年冬夜,我在天津站的站台上等候火车。忽然,天上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,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,让人忍不住裹紧了大衣。就在这时,复兴号徐徐驶入视线,那一刻,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一股安稳。
有一年冬夜,我在天津站的站台上等候火车。忽然,天上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,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,让人忍不住裹紧了大衣。就在这时,复兴号徐徐驶入视线,那一刻,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一股安稳。
她被观众称为“央视最美主持人”,颜值和才华双在线,主持的节目收视率常年稳居前列,可谁能想到,镜头前光鲜亮丽的她,私下里却过着“双城生活”,和丈夫分居长达17年,怀孕7个月的时候,还顶着孕肚坚守在主播岗位上,硬生生撑到临产前才肯休息。
很多人一听“分居”就自动代入冷战、出轨、随时散伙,可这对夫妻把日子过成了双城打卡:一个在央视凌晨两点改稿,一个在上海陪娃写作业,机票攒了厚厚一摞,婚龄却越攒越长。
就在不久前的秋天,古城襄阳的一幕,引发了这样一股清新又持久的热议,那就是央视主持人劳春燕,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,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。
劳春燕,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才女,她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经历都充满了努力和坚持,1972年11月30日,她来到这个世界,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家庭,被家庭文化浸润的她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,高考的时候,她以绍兴市文科状元的身份,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国内顶
最近央视主持人大赛挺火的,大家伙儿都在议论谁更厉害,邹韵本事是真有,说新闻又稳又准,可网上不少人说看着别扭,不是她不行,是屏幕前头总觉得累,这时候王宁一出来,风向立马就变了。
央视主持这碗饭,看着金光闪闪,没干过的谁懂背后的那点儿苦。劳春燕?教科书级别的国脸,端庄,一本正经。谁也挑不出错儿。可人设这么立起来的,她私下那点真实生活,咱圈里人其实比台上的直播信号还抓人。
在刚开始怀孕还不明显的时候,仍然坚持上班,她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女人,简直就是自己事业的大女主!
53岁还像38岁,异地19年刚团聚,儿子拿科技奖,自己又要去卡塔尔说阿拉伯语——劳春燕把“中年危机”四个字直接撕了。
劳春燕曾经是东方卫视的主持人,在2006年进入央视的舞台,但是作为主持人,表面上风光,背后却付出了不少,有成功也有辛酸。她嫁给优秀的丈夫,但是却两地分居19年,就连怀孕的时候还要
国庆收假返工第一天,办公室同事就跟我聊起个有意思的事:央视的劳春燕居然因为逛大学校园被骂了。有人说她“一把年纪穿得跟学生似的,故意装嫩博眼球”,也有人觉得“这才是公众人物该有的样子,接地气不端着”,两边吵得差点在评论区吵起来。说实话,我刚听到这事还挺懵——不就
央视主持人劳春燕在国庆期间选择重返母校复旦大学,进行了一次充满温情的私人访问,她此次不仅重温了校园记忆,其自然随和的形象也与荧幕上形成了鲜明对比,展现出她专业身份之外的真挚一面。
有次同事在茶水间刷手机,一条“她一坐下,屏幕亮度自动加一档”的弹幕,把大家笑得不行。镜头里的劳春燕,黑西装搭银色细高跟,那语速稳得就像节拍器,啥场面都不慌。可谁能想到,她第一次上镜也紧张得不行。2002年临时救场,耳返里只有风声,开场白全靠死记硬背。当时她穿的
“馍香情浓 蒸蒸日上——味道CCTV.中国馒头风味盛典”上,各路嘉宾齐聚“中国年馍之乡”山西霍州,开启一场热气腾腾、阳气满满的馒头盛宴!传统与创新交融,麦香与匠心碰撞,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馒头的温暖力量!
以青春之姿,聚光而行;汇榜样之力,拥抱未来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、《诗刊》社主办,央视娱乐传媒、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的《2025青春诗会》主题晚会,近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完成录制。
9月25日晚,味道 CCTV.中国馒头风味盛典晚会在霍州大剧院举行。晚会以“馍香情浓·蒸蒸日上”为主题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劳春燕、尹颂联袂主持,通过文艺表演、情景叙事、深度访谈、互动直播等多元形式,生动呈现中国馒头文化的深厚底蕴,彰显霍州年馍产业的蓬
劳春燕是浙江绍兴人,那地方自古就盛产读书人,她从小就是个目标明确的孩子,做事有股不服输的劲头。
提到央视主持人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端庄、严肃,但劳春燕不一样。她站在镜头前,一身职业装,脚上那双高跟鞋却总在“抢戏”——黑的、白的、银的、粉的,像是从调色盘里跳出来的。有人笑她“太讲究”,可老观众都懂,每种颜色都是她给新闻定的“暗号”:黑色是重大时政,白色是突发
劳春燕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主持人,你可能在《焦点访谈》《新闻1+1》里见过她。她今年48岁,穿套裙配高跟鞋,说话干练,但很多人都不知道,她到30岁才当上制片人,34岁才进央视。
坦白说,如果近期没有看央视阅兵直播,可能错失了一个肯定稳定的知名情景——劳春燕控制了整个场景。在我们看直播时,总有一两个瞬间,可以立刻被组织者的光环抓住,这次她刷回了自豪感。不夸张的说,当镜头扫向劳春燕时,我心里就要了。这一幕叫“中国风格”!